行业新闻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智能交通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04日 来源:未知 编辑: 责编: 终审:
       传统CCTV摄像机为了能够在夜间进行监控和检测,必须要安装照明设施,在被阳光照射情况下会产生盲区,在阴影中移动的车辆或行人有时不能够被检测到。但是红外热成像摄像机不存在上述的限制。
       红外热成像技术基于自然界中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会发出不同波长红外线,通过探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进行成像。
       它可以在无光情况下正常使用,即使阳光直射也不会产生任何盲区。所以它不会被太阳的眩光、黑夜、车前大灯、道路积水以及雾霾等影响。
       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已经在智能交通领域用于探测早期火灾,检测交通事件,采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数据,辅助驾驶等。
       行人作为交通参与者,是道路交通中的弱势群体,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常常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死亡。自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安装的“不礼让行人抓拍”系统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驾驶员礼让行人的行为,提升了礼让意识;但是当遇到照明条件不好、视野盲区、恶劣天气及黄昏夜间等不良环境因素, 经常还会发生汽车与行人碰撞的交通事故。
       当车辆撞击行人时,车辆行驶速度决定了道路弱势群体的受伤程度。车辆速度决定撞击中释放的动能能量。如果机动车行驶速度在30km/h,造成致命伤害的几率只有15%,速度在50km/h时,致命伤害的几率增加到60%,速度达到60km/h时,致命伤害几率则增加到85%。
       撞击时车辆速度取决于司机的反应时间及刹车能力。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很多:精力不集中,天气恶劣,视野差,酒后驾驶等。视野不好还可能是由于物体或者停在附近的车辆挡住了视线。当机动车驾驶员最终看到行人的时候为时已晚。
       警示装置可以帮助司机意识到有穿过马路的行人,并及时降低速度。但是,传统情况下一直闪烁的警告灯作用很小,因为司机并没有收到真正的警告来降低速度等驾驶习惯。
       研究表明,真正有行人通过时启动的指示灯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司机注意力,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降速。
       基于热成像技术的行人检测器可以全天候探测和跟踪画面中的行人,在有行人过街时,第一时间将过街行人信息传输给道钉控制系统,通过闪光道钉提醒过往车辆,车辆可以提前减速,待行人完全通过路口后,闪光道钉停止闪烁,机动车辆正常通过,避免车辆不必要的等待, 增加行人过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