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市场信息丨讯息:记“2017中国智慧轨道交通与创新发展论坛”第一天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10日 来源:未知 编辑: 责编: 终审:
       导语:为了交流、促进中国智慧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创新,提升轨道交通业的全行业水平,考察成都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发展成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主办,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合作联盟等单位支持,艾莱资讯承办的“2017年中国(成都)智慧轨道交建设与创新发展论坛”于2017年11月9-10日在成都隆重举行。
       “让智慧轨道交通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是此次论坛的主题,内容涵盖:行业规划与发展、智慧轨道交通,机电、智能化控制系统、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信息化、成都智慧地铁专题等。国家相关部委、成都市政府领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单位、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等700余人莅临参加。

开幕式致辞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在建里程超过4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已开通运营五条线路,里程达到140公里,日均达到220万人以上,年底将运营6条线路以上,里程达到179公里。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更高要求下,成都将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空间格局,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根据成都“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成都将以高密度的轨道快线引领“东进”,支撑“一山连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初步拟定12条连接“东进”产业新城的轨道交通线路,制订了“四轨两支”的近期建设计划;以轨道交通加密成网支撑“中优”,构建“轨道交通+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圈,并通过轨道交通枢纽周边资源的综合开发加快优化和构建中心城区功能圈和商圈,促进中心城区功能的整体优化。以轨道交通骨干成网引导“南拓”,轨道枢纽支撑天府新区、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以市域郊区轨道快线保障“西控”,强化西控区域与中心城区点到点的快速连接,提升交通区位,通过TOD模式建设和改造西部城镇,重塑城西经济地理;以市域轨道促进“北改”,构建连接北部城镇和产业区的轨道快线,促进北区旧城更新、产业转型,强化北部区域门户枢纽功能。以城际轨道交通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高铁交通圈半小时覆盖周边城市,串联成都平原“1+7”城市群,1小时覆盖川南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
       轨道交通的发展对拉开成都城市的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市转型、实现产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年。截止2017.6.30,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有31个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965公里(不含国铁运营具有城轨性质的线路);另有11个城市开通运营现代有轨电车,运营里程约233公里;已开工建设轨道交通的有53个城市(其中国家批复建设规划的城市43个),规划建设规模超9000公里;目前在建规模约5770公里,每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近4000亿元。预计到年底还将新增2个城市(厦门、贵阳)开通运营轨道交通,全年可新增运营里程约669公里,(另有新增现代有轨电车约26公里)总运营规模将达到约4700公里,如果加上已经投入运营的现代有轨电车,则总运营规模将超过5000公里。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规划》”预期的,到2020年运营里程达到6000公里的指标有望提前突破。
       随着世界加速步入信息化时代,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对城市轨道交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坦率地说,今天的中国堪称世界第一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地”,世界第一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需求“市场”。中国的企业在这个巨大“工地”和“市场”中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这里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才有了我们今天近5000公里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也才有了我们以国产化装备为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
       本次论坛的组织更加方便了轨道交通从业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推动轨道交通信息化与运营管理、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资产管理、运行控制、维护养护等全过程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综合系统建设和发展,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应用实践案例,对推动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是承担成都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和资源开发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过13年的砥砺奋进,现在拥有总资产1332亿,获批里程508公里,在建12条线路,超过400公里。今年1到10月,已累计完成投资364亿,运营五条线路140公里,年内还将开通第一条环线。
       伴随国内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在轨道交通规划、运营、资源开发、产业引进和多元化方面进行了友谊的探索和常识。
       一是科学规划轨道交通,前瞻性量化中心城区出行目标,统筹成都经济全发展需求,推进实施三铁融合,设置了80到100,140到160等不同速度等级和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互为补充和衔接,功能互补,同时在规划方面,提前开展线网化运营功能,以实现高效网络化的运营。
       二是统筹推进工程建设。面对大规模高强度建设,推行工程计划管理,工程标准化管理和项目统筹管理等手段,依靠政府专项资金跟产业投融资、租赁和投融资模式和PPP等多种模式,解决建设资金步步筹资问题,建立了安全风险系统,保证地铁平稳有序。
       三是持续提升运营水平,在设计、系统化水平,培养运营人员机能水平;在人性化、标准化、差异化服务方面,建立成都地铁服务标准,建立弓网、车辆、轮轨等关键系统在线检测的互通融合,实现了设备全周期,智能化管理,打造了安全、便捷、舒适的轨道交通。
       四是大力实施资源开发,成都市政府已经出台关于轨道交通产能开发的意见,完善轨道交通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机制,将轻轨规划作为新一轮规划,综合开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
       五是大力推进产业落地,为了推进运营维护和便利性,公司成立专门的机构,根据市政府一校一基地的战略布局,与一大批国内外指明轨道交通企业落户呈递,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六是稳步探索科研经营。围绕自身的需求和趋势,建立了磁悬浮和无轨驾驶的制式,与中铁设计院筹办轨道交通学院,以便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的14年中,在促进中外交流中就深深感受到了中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巨大变化,我们从当年将国外技术引进中国,到现在将中国品牌推向国外,从组织行业专家到国外考察高铁、地铁,到组织国外人员参观和向外推广中国高铁网和中国的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从寥寥几个地铁城市,到现在众多成网和飞速建设与发展的多层级轨道交通城市,都彰显了中国大国的发展速度!外国同行非常感叹我们的速度,更是称赞我们的成就。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智慧高效安全地铁,也是我们轨道交通在新形势下的重担和责任。
       这次会议规模盛大,大家本着打造智慧、高效、安全的轨道交通而来,更是成都的轨道交通发展吸引着业内同行,大家都要来目睹成都地铁的发展与创新。

主旨发言
 
       什么是智慧轨道交通?智慧轨道交通是以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控制和管理的理念或者理论为指导,以互联网、信息产业、交换采集为平台,以智能化决策和处理技术为结点手段,通过海量信息梳理、过滤、挖掘和利用,成为可预测的体系。
       智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全自动驾驶、应用等发展,大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企业,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全周期都进行了规划和探索,在规划设计中,在施工管理中,在运营调度、应急处置等方面都保障了运用。通过综合大数据的搜集,对智慧轨道交通进行支撑。
       轨道交通发展的方向?未来轨道交通与互联网融合,一个是构建大交通发展融合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轨道交通与铁路、公路、航空、高速公路、公交、出租等交通方式的对接,实现数据的共享、互通,实现交通统一指挥和调动,互动、联动数据处理,应对大交通的模式。
       智慧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缺乏整体统筹,缺乏人才,要构建大数据思维,信息化时代,数据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的新方法。行业主管部门要牵头制订标准,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应该积极参与,为此提供支撑。构建全面安全体系,网络互联和信息互通,对系统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轨道交通安全需要覆盖安全设备,控制安全,建议覆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和数字安全多层次、全过程的安全,明确数据保护责任,包括数据收集、传输、处理。要注重技术的应用和理解,我们还是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好市场的研究,做好效率和节能增效,提高效率和水平,同时及时总结经验,量力而行,有序发展。
       成都是一座具有26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城市;当今为舒适宜居的国际现代化超大城市。成都市域面积14334平方公里、辖11区5市4县、目前常住人口1700万,远 期市域人口2300万人、远景市域人口达到2886万人的城市。
       据服务功能的差异,成都市轨道交通构建了三大层级体系:第一个是国家铁路网,主要是承担出川的铁路网;第二个是城际铁路网,辐射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快速联系功能;第三个是城市轨道交通网,承担成都市市域内的公交出行功能。
       三个层次的轨道交通通过枢纽衔接、互联互通、接驳换乘、票制协同、安检互信等多种方式实现功能互补、换乘便利、资源共享。目前,成都六个主要铁路枢纽(成都站、成都东站、成都南站、成都西站、十陵站、天府新站)均已实现多条轨道交通连接。规划包括:地铁25条线,1061km,主要服务于中心城,高密度成网;快线11条,590km,主要服务于中心城、机场和部分郊区县市;市域铁路7条线,377km,主要承担郊区县市和中心城之间快速联系。
       规划逻辑:本次规划是基于一个合理的顶层规划为导向,构建合理的交通出行结构;是基于积极推进公共交通供给侧改革,提高轨道交通服务品质;是充分考虑实现国家中心城市交通需求,构建国际枢纽城市;是充分考虑时代发展,助推城市“2.0(产业多样化)”;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需求分析,体现智慧规划;是基于顶层规划+服务品质,体现精准规划;是基于充分整合国铁资源和潜能,实现科学的“三网融合”;是基于高效运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汇TOD发展理念;是基于积极推进建设、运营、管理智能化,提前谋划高效管理;是基于充分考虑规划控制范围,做到不突“三区”、不触“三线”;是基于不同服务功能来编制的线网。
       通过合理确定顶层规划和线网服务品质、通过智慧与精准的逻辑处理、通过城市轨道网络与铁路公交化的整合、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和校核编制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我们认为:是充分体现了服务功能全面、“三网融合”有机互补、对外通达对内便捷、制式科学而完整、运营灵活而不失高效、助推综合开发,将有效解决成都市交通拥堵状况。其规划成果不逊色当今世界发达城市的水平,将有力支撑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十九大报告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判断,在第五部分明确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指导我国经济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迫切任务和战略目标。
       协调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沿海率先发展;协调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开发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综合运输体系不是五种运输方式各自发展简单的叠加,是一个有明确发展目标、政府政策作用点的有机组合整体,有着深刻的整体、协调发展和系统管理内涵,政策重点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组合、合理利用资源、引导运输需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基础设施与使用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和有机配合;连续、无缝衔接和一体化运输服务;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化、智能化、节能、安全、环保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与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区域轨道交通要按照三大方向进行规划:轨道交通要成为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运输枢纽构建的重要载体;要从提高城市群产业、人口要素流动与载体功能角度进行网络化规划;要在安全、技术标准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使轨道交通在与其他运输方式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融入区域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发展技术层面经验:完善规划理论方法,注重规划的稳定性,提高线网适应性。技术发展亮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风险分析理论;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方法;功能模式理论;规模控制;城市轴线拟合理论;线网结构布局理论;网络客流预测与分析;线网评价体系。技术发展几个热点研究方向:土地与轨道交通发展关系;交通衔接和交通一体化;网络客流预测分析技术;区域轨道交通与市域快线;行为学引入——以人为本角度审视轨道交通现行技术标准;大数据手段应用于分析。政策层面经验:认清轨道交通发展是解决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明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政策;应坚持建设规划审批制度,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大会特色
 
       这是一次专业的、深度的、有针对性的、全国范围的行业盛会,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创新高。本届论坛得到了业界同僚的热烈反响,共吸引了700余位轨道交通领域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参加。其中,52位嘉宾针对行业热点和关切发表了精彩致辞或主旨演讲;44个企业展位布置精心,大家同台竞技,交流切磋。会议得到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合作联盟的大力支持。
       议题涉及专、深、全。会议分为主论坛、分论坛、专题活动三大板块。其中,主论坛包含“智慧轨道交通和国家互联网+智能交通之间关系、智慧与精准在成都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体现、区域轨道交通规划与发展思路、智慧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发展”五大内容;分论坛结合“智慧轨道交通,机电、智能化控制系统,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信息化”三大热点进行探讨;同时进行以“智慧与创新的成都”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三大板块包含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而周全。
       会议研究探讨的议题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全自动驾驶技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安全防护、智能化的运营与维护系统、轨道交通ppp发展、车辆基地数字化工厂、CBTC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创新、AFC(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创新、轨道交通网络的互通互联、TOD移动出行与功能构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与轨道交通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轨道交通智慧安检解决方案、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辆高能效电气牵引系统: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应用、市域快线车辆智能技术、新型轨道系统的工程应用、牵引供变电技术的创新应用、互联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先进可靠解决方案、站台门技术在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中的应用、无线供电技术、站台屏蔽门系统智能化、无线频点的规划及复用、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安全与节能解决方案、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人防技术在现代地铁最新技术应用、互联网采购系统与云平台、状态监测、数据分析、智能诊断、城轨IT技术架构大数据化与云化探讨、移动支付在地铁网络化运营的运用、智慧地铁出行、大数据助力轨道交通规划、融合通信助力智慧城轨发展、客服体系及服务系统与云平台、互联互通信号系统技术及其优势、地铁运营隧道自动监控与状态评估的几个关键问题、地铁运营创新ATC/AFC系统接入运营技术、融合运营生产管控一体化的地铁线网COCC系统、市域快线车地无线技术等内容。
       “智慧与创新的成都”引关注。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重要的中心城市,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根据最新发布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十三五”规划》,到“十三五”末,成都力争实现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780公里以上,其中运营里程达500公里,在建里程280公里以上。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惊叹。11月10日,会议第二天,设“智慧与创新的成都”主题,主要展示成都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的创新案例,并安排成都地铁相关项目参观,考察并学习借鉴成都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发展成就。
       应时、应势,共谋智慧轨道未来。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43座城市获批建设轨道交通,投资额高达万亿,每年投资额超过3500亿元。截至2016年全国出现了100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同时在建的宏大场景,近30座城市规划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2017年上半年,全国有10个城市新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47公里,有16个城市新开工建设城轨线路381公里,更有多座城市的2017-2021年规划线路获批建设,全国在建城轨交通的城市增至53个,在建线路总规模5770公里,未来十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迎来新的建设高潮已不容置疑。同时,智慧轨道正成为共识,势头蓬勃。基于此,本届论坛的召开应时、应势。嘉宾们在交流与探讨中各取所需,共同收获,以便接下来更好地促进我国轨道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分论坛一  智慧轨道与交通
       从车辆的技术发展方向来讲,安全可靠、绿色节能,智能先进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内全自动驾驶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技术引进和消化,中国地铁车辆的自动化水平将在未来几年不断提升进步和创新应用。全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在于运营场景分析和设计、车辆关键接口设计、列车网络控制技术、车地无线传输技术、车辆安全可靠性技术、故障应急处理预案与远程故障隔离及复位技术。
       传统的旅客信息服务来自车辆配置的LCD、LED显示。但随着无线通信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乘客可以将直接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访问运营中心官方数据平台,实时了解在线所有车辆旅行速度、车辆位置、动态地图、交通状态以及换乘车辆等信息内容;与此同时采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控制等技术实现列车运行全过程的自动化,不断提升安全和效率作为轨道交通技术的持续发展方向,实现“智慧交通,方便出行”的理念。
       城轨目前呈现三个特点,分别是多样化、高可用,分布式。多样化是指我多个系统,十多个专业互相交错。高可用是一些系统(尤其是CBTC、ISCS等)要求高可用性,需要优先保障。分布式是针对安全结构,控制中心、车辆段、停车场均呈现分布式的姿态部署所有技术设施。部署的方式分布式情况下,信息存在一定情况下的孤立,并且一定程度上系统不同造成新的浪费。所以推出了城轨系统云化趋势。
       目前可以看结构安全、边界完整性、安全审计、运维管理、主机安全、数据安全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加入云化趋势后,带来了相对的需求。最主要的是虚拟机的安全,虚拟机承载云业务每一个系统;部署在物理机上面后如何保证虚拟机出现故障时,不会连带其他主机上的虚拟机不出问题。那就要谈到物理网络安全,物理网络安全在云环境下,整体网络设施统一部署。运维都可以实现集中化的处理,云化目前最大阶段的特点将物理化的业务虚拟化,我采用虚拟机的形式将业务形式和虚拟机的快照统一在云平台上。
       城轨信息化现状存在局部、被动的问题,智慧性不足;下一阶段的发展应着重提升城轨信息化的智慧程度,因此结合温州铁投集团的IR发展规划提出以下业务联动、服务高效、全面入云、安全机制、信息融合的新需求。智能化的运营及维护系统,构建在物联网基础上及云平台之上,同时突出移动性及大数据分析。特点和优势实现运营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可视化、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利用运营管理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实现运营系统的云话,提供基础资源智能服务,优化产品架构,对业务进行全面支撑。
       未来我们整个营运平台,管理监控智慧生产平台,同时结合智慧城市的数据,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并对生产进行调整。对现场作业强调更多的移动化的平台。打算实现光定位的技术应用,站在保密性和更低的成本考虑。目前已在办公室走廊装了一些样品实现光定位的准备工作,有利于在室内、地下空间更好的使用移动化、智能化的维修手段。
 
       2003年~2014年期间,轨道交通PPP初期探索阶段—“港铁模式”,多个地铁项目相继应用PPP模式,后期2014年至今城市轨道交通实施PPP主要以实现项目筹资为主要和核心诉求。ppp模式当前发展主要面临政府当期投资能力和近远期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地方轨交国企参与PPP的多种角色协调,运营力量培育等挑战。建议适应PPP发展,克服“可批性”影响,夯实前期工作,同时推动轨交PPP核心模式和关键机制方法收敛。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工程为PPP项目较好的案例,18号线工程范围主线为火车南站至新机场北站,是连接新机场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天府新区连接主城区并提供快速服务功能的主要通道。目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成都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提升轨道交通公共服务效率。目前18号线PPP项目在各方努力下,成功落地,为成都市未来轨交PPP发展奠定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必将助推成都轨道交通持续蓬勃发展。
       世界正在经历以数据为核心,互联网为手段的第二次信息化浪潮,数据、数据的流通渠道或由数据产生的价值的方法,就是数字化时代的盈利能力。全生命周期来看,包括施工、运维,设计才是整个数据源泉,勘察设计的本质是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业,信息化与工程服务相融合,将实现设计过程的双重盈利。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后续将在全生命周期都能产生盈利。
       数字化技术的核心即基础,就是信息。勘察设计行业的设计手段发展趋势下,BIM技术是行业发展的趋势。BIM技术是作为数字化技术的数据源泉,其实也可以扩展到工程行业,即ER联盟。BIM技术不是三维本身,而是后面带的数据,设计不仅是提供图纸满足工程要求的技术方案,更是工程技术的建立过程。利用BIM技术形成软硬结合的平台,最终提供智能化识别、跟踪、监控的服务。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把产业链所有参与者联系在一起,形成数据互通,业务共融的新生态。
       随着全自动驾驶的逐渐成熟,客户需求逐渐提升,全自动驾驶国产化、技术创新进入新的阶段。全自动驾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运营产品分析设计,全自动驾驶必须对顶层运营场景进行详细分析和设计;2、车辆的关键接口设计,车辆与其他专业系统的接口职责划分清晰,功能定义明确;3、列车网络控制技术。对于信号系统、网络系统、与信号、通讯系统的数据筛选确保OCC的监控;4、车地无线传输系统;5、车辆安全可靠性技术;6、整车布置方案研究。司机室的设计考虑整体布局,包括开放式的司机室,封闭可以展开的司机台,封闭可以展开的司机室座椅;7、车辆故障检测技术,安装不同的传感器及原件,对于原件和部位进行检测;8、故障应急处理,故障时触发OCC,确保乘客安全疏散;9、远程故障隔离及复位技术,车辆所有的低压供电断路器都具备状态监视功能,也同时具备远程复位功能。
       2017年上半年轨道交通路网客运量18.24亿人次,日均1007.76万人次,同比增长5.06%;日最高客运量1282.78万人次;进站量9.60亿人次,日均530.50万人次;换乘量8.64亿人次,日均477.26万人次;路网换乘系数1.90,同比去年同期增长0.02。
       各线路客运日均差异明显,以北京地铁为例,10号线、4号线、1号线、2号线、5号线、6号线,上路日均客运量占总路网的65%。再观不同时间段路网客流,在工作日各线路早晚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路网进站量占全日进站量比例为46%。空间与时间对网路客流影响较大。至此,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我们汇总这些数据除了对实时的客流预测进行指导。
       全自动运行是一种建立在信息高度集成基础上的系统和系统。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建议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当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图像和语音识别精度将会越来越提高。日后这种技术可以将会代替司机,即使没有司乘人员也可快速处理紧急情况。在此方面,TIDAS的目标为一个面向全自动无人驾驶、支持SIL2安全功能、满足等保三级信息安全要求、符合重载地铁运输需要的行车指挥综合自动化系统;将信号ATS、PSCADA、EMCS、FAS、专业无线系统、PIS、PA、CCTV等与行车指挥密切相关的系统纳入其中,将各专业信息有机整合后展现给OCC各类调度指挥人员、车站值班员,实现对车、电、机的统一监控管理;设置一体化智能维护平台,具备所辖设备的在线监测、智能分析及预警、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和关联分析、设备全图形化展示、设备资产管理和质量评价、故障闭环管理等功能。最后信号的供货商要共同努力,将国内的软件形式化技术早日做出来。
       统一的标准是运营管理AFC系统的核心。一是需要标准化管理的是全过程:标准化的范围不再是某一个环节、某一项技术,而是一个完成、可循环的过程。标准化管理是制度表现的最高形式,通过实行标准化管理,将AFC系统自设计建设至运营维护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使各项工作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从而得到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二是标准化提供了管理具体指标。三是标准化消除管理痛点:消除多系统多专业间的维保孤岛式运作;减少集成系统在路网化下带来的多专业人员冗余储备;减小多专业的管理覆盖范围;打破数据孤岛。AFC系统标准化的不仅仅是硬件,还包括更多的通用部件和更规范的系统接口。个性化设计能力、智能制造、云平台、云运维、云产品为博宁福田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城市发展日益严峻的挑战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城市需要更加绿色环保的交通系统,更高的运能与更多的出行选择,所以乘客智慧出行与运营智慧移动成为当务之急。阿尔斯通整合车辆制造业的优势,提出新时代新愿景:引领智慧出行、创新智能交通。
       在智慧出行方面对于“出行一里路和最后一里路”,提出最新的迷你区间穿梭车的解决方案。出行体验上,车厢内采用更加宽敞明亮的内饰,智能的灯光提示与美化作用,全程Wi-Fi覆盖以改善乘车体验。为最大程度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最新信息,旅程时间的实时预测与交通状况的实时信息。在运营智能化移动方面,五方面同步以加快智能化移动:全自动驾驶方案、数据科学开展预防性维修、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协调、系统级别的网络安全与创新推动可持续的轨道交通解决方案。
       对于乘客而言,“舒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是体现在“门对门”这一完整的换乘体系;其次,还体现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人们对于火车、地铁、出租车、或者步行的期待值和需求肯定都是不同的。最后,就是站房自身的“舒适度”,站房是我们在换乘当中停留最久的地方。法国AREP 设计集团成立于1997 年,是一家国际综合性设计公司,隶属于法国国家铁路总公司SNCF。秉承“以人为本、舒适高效”的设计理念,总结出一套完善、高效且多功能的换乘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清楚当代人的需求,还要预计未来几代的需求量。出行时实体站房被虚拟空间分割开来,旅客可以在一个舒适、轻松、愉悦的世界里充分享用他们的时间;同时传递有效信息缓解出行压力。
       成都地铁一号线三期工程博览城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案例,锦城广场P+R及地下空间开发项目都是法国AREP很成功的项目。坚持智慧车站,融会贯通,整合最优资源引导乘客出行,提供最舒适的候车环境,为每一位旅客创造幸福。
       轨道交通BIM主要存在以下需求:设计阶段,主要为三维可视化协同、三维正向出图、设计方案优化,工程量计、造价控制;施工阶段以施工管理、协同管理、基于BIM的深化设计、虚拟仿真,虚拟建造为主;运营阶段,数字化移交、资产管理、设备运维管理、站务管理、物流管理、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皆需BIM应用。在深入研究轨道交通项目管理方式、BIM协同管理系统和工程BIM模型一体化应用系统基础上,结合BIM项目管理经验,建设轨道交通BIM技术应用标准系。其中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BIM编码系统在整体中非常重要,根据项目,专业,系统,位置进行管理,解决BIM全生命周期实施中编码类型唯一性,编码成批修改维护困难,编码后台服务于各专业三维软件客户端集成等问题,为各类建设管理业务系统提供底层的编码服务。
分论坛二  机电、智能化控制系统
       永磁牵引系统特点:转子采用永磁体励磁,高效率、高功率因数、高功率密度;封闭式结构、低噪声,在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关键技术构成:永磁传动系统设计,永磁电机故障保护策略,永磁电机控制技术,控制单元DCU,永磁电机设计。
       高能效的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符合节能环保的社会发展需求,将成为下一代牵引系统。
       在国外,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研究,在各型车辆上均有成功应用,目前已处于商业化批量推广阶段。
       通过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时代电气完全掌握并验证了永磁牵引系统核心技术,建立了完整、成熟的永磁牵引系统设计、制造与质量保障体系,已具备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进行批量商业应用的坚实基础。时代电气愿意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智能化“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随着传感网,物联网,卫星通信,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轨道交通车辆日益智能化是必然趋势。
       市域车辆智能应用方向:更快捷,智能控车,多网融合;安全可靠,在途监测和智能预警;更舒适,车辆环境自适应调节;更友好,智慧旅客及司乘服务。
       中车四方股份将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充分结合成都轨道交通发展需求和契机,持续探索轨道交通装备前沿技术,积极推进智能化技术在轨道交通装备上的应用,不断提高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安全,更快捷,更舒适,更友好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对减振降噪的特殊需求,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以及线路条件、运营环境对轨道结构提出的特殊要求,新筑公司自主研发了一套新型的轨道系统,即“嵌入式连续支承无砟轨道系统(简称嵌入式轨道)”。
       嵌入式轨道系统是将钢轨嵌入到混凝土整体道床中,采用弹性垫板连续支承、高分子阻尼材料连续锁固钢轨的一种新型轨道结构,具有使用寿命长、减振、降噪、绝缘性好等特点,为城轨交通振动噪声、波磨控制、杂散电流防治等难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优势:轨道安全性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标准要求;车辆运行平稳、乘坐舒适;减振、降噪性能好;抑制波磨,使用寿命更长;线路适应性更强;有效防治杂散电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地铁供电系统技术创新与应用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制式选择,数字电流保护技术及交流环网大分区方案,牵引所设置制动能量回馈装置取代车载制动电阻,合理配置牵引变电所、降压变电所的数量及变压器的容量,电力资源共享,设置光伏发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设置专用回流轨防护杂散电流,全系统配置无功补偿装置,交流供电系统同相供电技术及其应用,供电系统设备在线监测与智能维修系统,优化维修模式及修程。
       未来我国将有更多个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预计至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近万公里,不仅所需建设资金较大,而且安全风险、运营成本将逐年增大。因此,建设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绿色的轨道交通,建设节约型的轨道交通,是关系到轨道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地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电连接器的功能与作用: 1.分离、连接。2.为系统提供可分离的动态电连接,负责信号传输和电力传输。3.是电子系统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保证。4.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电子系统,其内部各组成部件需要拆分、组合、连接、维修、替代、扩充、更改、检验、排除故障……
       轨道交通互连技术的应用情况: 1、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根据牵引技术大致可分为欧系(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等)、日系(三菱、东洋、日立等)。2、欧系车互连技术以HDC重载、密接车钩电连接器为实现主体。3、日系车互连技术以YUTAKA生产的重联108芯、单芯、四芯母线连接器以及JAE的控制连接器为实现主体。4、永贵电器从2003年开始研发地铁、轻轨用电连接器,目前已掌握不同体系的互连技术,拥有全覆盖各车型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连技术解决方案,永贵电连接器在轨道交通被广泛使用。
       天乐泰力拥有所提供站台门产品的全部核心控制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站台门技术成熟应用于全自动运行系统北京地铁燕房线。北京地铁燕房线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级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示范项目, 是我国轨道交通第一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运行线路。
       站台门关键技术在全自动运行系统线路中的应用主要有:站台门与列车门之间对位隔离技术在北京地铁燕房线应用,激光对射缝隙探测技术应用到燕房线综合监控系统中,结构式绝缘技术为燕房线全自动运行安全保驾护航,燕房线站台门技术作为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组成部分丏项通过RAMS工程认证。
       轨道交通无线供电技术能彻底解决由“弓网故障”带来的安全可靠问题,是轨道交通供电乃至高铁的未来发展趋势。
       轨道交通无线供电技术以”效率更高,距离更远,功率更大,体积更小“为发展目标,且未有大功率无线充/供电标准形成,其产业化进程充满挑战。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新型材料,信息技术等的进步与发展,无线供电的关键技术难题将实现突破。
       国外已在中小功率应用领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国内更应加大研究力度与进度,占领大功率轨道交通无线供电技术制高点。
      实现互联网与站台门系统的有机融合:
       1、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站台门系统的全球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从传统的被动维护模式转变为一种新型的主动服务模式,高效和经济地解决了站台门系统运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
       2、借助于物联网进行站台门系统的数据传输、存储、在线分析和故障检测;开展大数据分析,具有智能自诊断功能,实现运营维修由“被动维修”转为“主动维修”、由“全面巡检”转为“重点巡检”。
       频率规划基本原则:充分合理利用频率资源、并与地面政务共网频率复用;兼顾轨道交通调度无线系统安全性、特殊功能等要求;与地面政务共网的互联方案采用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地面及地下信号覆盖由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自行提供,政务共网地下信号覆盖由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提供。
       频率复用基本原则:采用以漏缆覆盖的带状频率区来进行频率复用,以满足避免同频干扰的要求;
       一般线路可采用基站加光纤直放站的方式提供覆盖,适合频点少、站点数多、覆盖范围广且覆盖区为带状、信号要求传输距离长的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
       关键线路如无人驾驶可采用全基站方式提供覆盖;为提高整个系统可靠性,在轨行区还可采用信号重叠覆盖方式;
       在/先建线大型枢纽换乘站采用单基站站型;先建线负责覆盖为本线站台层、站厅及站厅公共区及出入口,后建线在该站采用不同的频率区覆盖本线站台层、站厅。
       运营折返站采用单基站方式。
       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已成城市用能大户。地铁用电成本占总体运营成本30%~50%,比例较高;对位隔离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建立列车平均一条地铁线路每年的电费支出约8千万~1亿元,电耗巨大;列车牵引供电耗能约占地铁运营总电量的40%~50%,耗能最高。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引发业内同仁思考。
       紧密结合地铁用电特点,提供定制化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控制系统和站台门控制系统之间的通讯来实现。首先确保供电安全可靠,全面监测供电系统各级用电负荷,预防并及时消除故障隐患;实现优质能源供应,全面监测供电系统电网运行状态,改善和提升电能品质;同时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全面掌握车站变电所能耗情况,合理用电并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最后引领行业持续发展,逐步实施能源管理措施,定期验证节能效果,节能减排有序推进。
        轮轨隔振轨道的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下降;旅客乘坐舒适性下降;车内噪声增大;钢轨磨耗增大;扣件损伤增大。轨道交通隔振设计的原则:可靠性,可利用性,可维修性,安全性。两种或更多轨道隔振措施叠合使用:降低减振效果,除非为了减小空气噪声。降低列车速度不是有效方法,不应视作常规方法。列车速度的降低有时可能使环境振动和二次噪声增大。
       1、站台层人防水平设防的可行性研究及应用:建筑大方案的考虑;设防实施的难度;为什么非要设防?厦门2号线海沧CBD站、3/4/8新机场站(6号线杏滨路站)。
       2、区间隔断门开闭不断接触网的应用:轨道、汇流排的挤压密封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回流排空心的处理有待试验验证;曲线段与汇流排打架的问题由设计解决。
       3、区间隔断门与防淹门在市域快线中合并的设置:水流方向与水密封的不利相互关系;既有设备缺乏试验验证;新型设备全压试验中;根本问题不是“市域快线”、“合并”。
       4、出入口人防段 ‘伪装门’装修的应用:先看早期产品;本质上是装修施工的问题;装修设计需要考虑施工工艺水平;建议专项。
       永磁牵引系统因为其具有高密度、节能的特点,成为牵引系统的下一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与西安地铁合作开发了永磁牵引系统研究开发合同,推动永磁牵引控制系统走向工程化。
       该项目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五个方面MTPA控制器,复矢量电流调节器,弱磁控制算法,母线电压震荡抑制,高速断电-再重投。
       项目阶段成果:小型化、轻量化实现;永磁牵引系统节能优势的研究;全速域控制的实现;高速故障重投实现;母线电压振荡抑制;合理降低动拖比。涉及的前沿技术-基于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的应用技术;混合SiC IGBT +永磁同步电
机。
分论坛三  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信息化
       企业管控面临的三大挑战:资金密集型挑战、资产密集型挑战、建设密集型挑战。面对挑战,首先,需要作好信息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面向建设、运营、资源开发、公司治理等四大板块,具体划分了信息展现类、面向企业内部管理类、面向项目建设管理类、面向资源开发类、运营生产辅助用信息类、技术支撑类。信息化建设的变革性目标:业务贯通,打破组织壁垒,借助信息化促进跨部门协同工作。
    郑州轨道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顶层设计原则:整合基础的信息化应用需求,统一企业内部办公门户,统一的办公和审批平台等;共享人、财、物基础数据源,人力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等数据源;业务财务一体化管理,业务数据自动关联财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凭证;整合硬件资源需求,包括私有云、云计算、云存储、虚拟化等。
    实行了一体化平台,真正做到了从集团进行管控,实现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实现了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人力管理。在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管控,打破了信息孤岛,打破了职能部门之间的藩篱,实现了"1+1>2"。
       城轨信息化云平台架构包括:标准规范体系,运营管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等,旨在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按需服务”的分布式城轨云数据中心。要做到分层分域设计,实现城轨信息平台精细化管控。构建信息化安全体系,保障数据和信息完整、保密、可用,支撑创新发展需求。
       其中,信息系统网络建设遵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信息系统网络包括云平台局域网、数据传输骨干网络、车站/车辆段接入网和移动通信网。按照安全等级和服务性质分为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安全生产网承载运营生产相关信息系统。内部服务网承载运营管理、企业管理、建设管理、资源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外部服务网承载门户网站及与外网相关的应用系统。城轨信息化云平台要做到网随云动,让网络与业务融为一体,基于物理隔离,构建线网骨干传输,基于等保要求,构建城轨信息化云安全。
       截至2016年底,我国地铁运营里程已达到3168.7 公里,配属车辆3850列,5分钟以上延误事件1974次,退出正线故障7581次,平均退出正线运营故障率0.038次/万车公里。故障时有发生,车辆维护费用占总费用的40%,据统计显示2015年车辆维修维护费高达200亿。
       面对故障问题,目前现有的解决方案主要以机械系统监测、电气系统监测、环境监测、人员监测、列车检测、列车诊断、列车故障修与列车架修为主,但都存在弊端;建议采用系统的解决方案,在绝对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一个从感知、分析、评估到决策辅助一体化的运维支持体系。目前的系统解决方案主要有五大功能,对于故障预警报警,应急处理指导,计划决策支撑,资源供给决策支撑与检修过程管控。
       “互联网+时代”到来,轨道交通架构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IT、互联网技术发展促进轨道交通的智能化、规模化发展,传统“烟囱式”的架构基础设施的冗余不能复用,没有构建统一管理平台,数据不能实现集中展示和相互关联。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跨越式发展为ICT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最新开放兼容的云管理平台iROS,可以实现自动运维和智能运营。基于业界领先的Openstack架构。OpenStack接口扩展,支持公有云,私有云业务的模块化部署。高性能虚拟化管理,集中管理各类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异构VMM等;模板化虚拟机部署,物理设备即插即用;按需定制的运营管理,结合政务云的业务特点,贴近用户需求,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对业务流程管理,以及订单、账户、计量管理等功能可进行定制化开发。
 
(文章来源:世界轨道交通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声明】开投科技推送内容仅供企业内部学习交流,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所推稿件除注明信息来源外,均提供原文地址,
其余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电话:023-67889380